这同《诗经·凯风》《周易·说卦》所说,是同样的意思,漱朴之类,最能见其尖刺,也最能表现其生长义。
这都是从如何实现仁的方法上说的。公西华说,祭祀或盟会一类的事我愿做一个司仪。
不忧是从情上说的,不忧就是乐,即仁者之乐。五、仁与生态 现在的问题是,仁是不是只限于人际间性呢? 孔子说,仁者爱人[36]。[17] 就是从知、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功能、作用上说的。因此,孔子只是在不同情境与场合下说明仁的重要以及如何实现仁,却从不说仁是什么。宽即是宽厚、宽容,如薄责于人、既往不咎之类。
仁者敦厚,有如山之稳重,故乐山而好静。但是,并不排除学习与知识,只要是与仁的实践有关的知识,都是需要的。与此相关的是,人的心灵问题仅仅被归结为智能和语言(这也是海德格尔所料不及的),随着电脑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人工语言有席卷全球之势。
这个提法将伦理与道德真正统一起来了。这就已经是实践的问题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可值得崇拜的东西,那莫过于权力、金钱和财富。这不仅因为,这些生命和人一样都来源于自然界,是地球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因而有自身的价值。
我记得,在文革后期评法批儒的运动中,敬畏被当作孔子的没落思想受到过批判,那正是一个无所畏惧、战天斗地的年代。但是,这些都是完全世俗化、物质化的膜拜,毫无神圣性、崇高性可言。
按照一般的说法,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儒家提倡有的哲学,道家和佛教则提倡无和空的哲学。她的创造完全来自长期的学术修养、不懈的攀登和深思,因此,她能够深入中国哲学的深层底蕴,体会出其中的内在精神,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者以前者为人性基础,前者以后者为实现条件。郭淑新教授的新著《敬畏伦理研究》即将问世,这是我国研究敬畏问题的第一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郭淑新教授完成了《敬畏伦理研究》这部很有分量的著作,真可谓适逢其时。所谓敬畏,说到底就是对生命的敬畏,由此展开的伦理,就是广义的生命伦理。这一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可以得到证明。敬畏作为伦理,就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神圣性的一种感恩和报答,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检点自己的行为。
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创造者,是一切生命之源,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就是最高存在亦即终极实在,只有自然界才是全能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007年3月4日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类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需要,在对生命神圣性的体认、理解之下,以敬畏为道德基础的伦理关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一部功力深厚的学术著作,它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一次历史回顾性的研究,或填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而已。
我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才正式提出敬畏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同样的问题),此后,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便陆续写过一些东西,但是却一直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更不要说有什么全面深刻的认识了。在这方面,中国哲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儒家的有在其形而上的层面上也是以无的状态存在的,而道家和佛教所说的无和空,绝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而是开放的无边界的有,即存在本身(朱熹对此有明确论述)。至于其中的某些具体的提法,当然可以进行讨论,我想,任何一部开创性的著作,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有意或无意地回避问题,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敬畏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宗教精神,而且具有更加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们经常把敬畏与宗教联系起来,认为敬畏就是对某种信奉的神圣对象的崇敬与畏惧,无论这个对象是什么。
语言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与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无关系。它不同于一般的恐惧、畏惧等情感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出于人的内在的生命需要,它要解决的是终极关切的问题,并且能够为人生提供最高的精神需求,使人的生命有所安顿。
以上所说,只是我的一些零碎的想法。对于研究哲学的人和未曾研究哲学的人来说,这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在我看来,这样的创造不仅是可贵的,而且是有意义的,就是说,是完全能够成立的。但是,这部著作足以说明,她不仅有足够的理论勇气,而且有丰富的创造力。
终极实在就在生命创造之中,在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目的追求的无限过程之中。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哲学对生态伦理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其现代意义无论做出怎样的评价,都不为过。因此,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界的生命,就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需要。现在,郭淑新教授专门以此为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见解,我当然感到很高兴。
一切都变成所谓事实的问题,那么价值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如何解决呢?按照某种主流哲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的观点,这些都被归之于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似乎受到了重视,但是,在主流哲学的视野之下,情感只是个人的、易变的私人情感,这样一来,所谓伦理道德也就完全变成主观的、相对的了,要建立人类共同的普遍伦理是不可能的。更进一层说,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价值的学问,也是关于人在宇宙自然界居于何种地位、处于何种关系的学问,中国哲学关于宇宙人生的问题都应当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
中国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因此,这不能说是西方式的宗教伦理,只能说是东方式的德性伦理。这就是郭淑新教授为什么提出敬畏伦理的根据。
从伦理的角度研究敬畏,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敬畏伦理,这是郭淑新教授的一个创造,体现了她的真实用意。只是终极实在并不在现实世界之外,与现实世界构成二元对立的关系。
我的问题仅仅在于,科学技术能不能脱离、甚至代替价值的作用?这也是很多关心人类命运的哲学家所担心的。而且因为,所有生命都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都是人类的朋友。与此相应,敬畏之情也就越来越淡薄了。不管从哪方面说,敬畏都是对与人生命攸关的某种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
但是,问题就在于,人类如果缺失了基本的价值指导,仅凭自身的傲慢和科技能力能够解决自身命运吗?能够建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秩序和世界秩序吗?我这里毫无贬斥科学技术的意思,正相反,我认为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不断为人类提供方便,这是有目共睹的。她的文笔朴实而无华,平易而感人,能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
从宗教的角度讲是如此,从哲学的角度讲又如何呢?现代哲学的一个最大特征是拒斥形而上学,随着认识论的转向,现在又是语言的转向。人越来越变成单向度的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似乎只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智能和感性欲望了。
从哲学的角度说,这也不是西方式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并不主张有绝对超越的精神实体(这是我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哲学是实体论的),但是,中国哲学是承认最高存在或终极实在的。这种敬畏伦理,以不同形式表现在儒、道、佛三大流派之中,郭淑新教授对儒、道、佛中的敬畏伦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个问题的机会。